阿坝300*300*15.5Q345B方管造船
发布:2025/7/13 20:06:48 来源:wxztgy666
出钢时可以将碳含量控制在高碳铬轴承钢的下限,炉外精炼增碳量很小,方便操作;要求初炼炉钢液低氧化合低温化,防止氧化渣入钢包。LF钢包精炼炉LF精炼目的:脱氧、降硫、合金化、调整成分,控制合适的浇注温度。轴承钢的中心任务:脱氧。LF加热前,用铝对钢液沉淀脱氧,然后加热、调整钢液成分、调整精炼渣成分、氩搅拌;快速造碱性渣——脱氧脱硫;底氩控制——过大,钢渣反应过分激烈和钢液对耐火材料冲刷严重,氧化物和钛化物进入钢液;过小钢液温度、成分以及钢渣反应都不均匀,不充分,脱氧产物不能充分上浮;合适的底氩制度:精炼前期以较大的氩气压力搅拌;后期以较小的氩气压力搅拌——使钛含量在精炼过程中基本稳定,同时可使硫含量和氧含量活度不断下降。
无锡征图钢业有限公司
热轧精密钢管用连铸圆管坯板坯或初轧板坯作原料,经步进式加热炉加热,高压水除鳞后进入粗轧机,粗轧料经切头、尾、再进入精轧机,实施计算机 控制轧制,终轧后即经过层流冷却和卷取机卷取、成为直发卷。直发卷的头、尾往往呈舌状及鱼尾状,厚度、 宽度精度较差,边部常存在浪形、折边、塔形等缺陷。其卷重较重、钢卷内径为760mm。将直发卷经切头、 切尾、切边及多道次的矫直、平整等精整线后,再切板或重卷,即成为:热轧钢板、平整热轧钢卷、纵切带等产品。热轧精整卷若经酸洗去除氧化皮并涂油后即 成热轧酸洗板卷。(1)合理选材。对精密复杂模具应选择材质好的微变形模具钢(如空淬钢),对碳化物偏析严重的模具钢应进行合理锻造并进行调质热,对较大和无法锻造模具钢可进行固溶双细化热。
当起动器从星形接法切换到三角形接法时,通常会出现较大的电流和转矩变动。这将引起机械和电气应力,导致经常性故障的发生。自耦变压器式起动器比星形/三角形起动器了更多的控制手段,可以通过变压器抽头改变I段起动电压(典型为65%和8%两挡起动分接头)。然而它的电压是分级升高的,所以其性能受如下限制:电压的阶跃性变化(分级转换时产生)引起较大的电流和转矩变动,同星形/三角形起动器性能限制“2”一样会导致机械、电气经常性故障的发生。
焊管是燃气管道中的常见管材。直径大于426mm(或508mm)的焊管一般被称为大口径焊管。按照焊接成管方式。可分为螺旋焊管和直缝焊管两种。螺旋焊管是将低碳碳素结构钢或低合金结构钢钢带按一定的螺旋线的角度(又叫成型角)卷成管坯。然后将管缝焊接起来制成。它可以用较窄的带钢生产大直径的钢管。螺旋焊管主要是螺旋埋弧焊管(SSAW)。在我国广泛用于各种燃气管道的建设。其规格用外径*壁厚表示。螺旋焊管有单面焊的和双面焊的。焊管应保证水压试验、焊缝的抗拉强度和冷弯性能要符合规定。
(2)模具结构设计要合理,厚薄不要太悬殊,形状要对称,对于变形较大模具要掌握变形规律,预留余量,对于大型、精密复杂模具可采用组合结构。
(3)精密复杂模具要进行预先热,消除机械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
(4)合理选择加热温度,控制加热速度,对于精密复杂模具可采取缓慢加热、预热和其他均衡加热的方法来减少模具热变形。
(5)在保证模具硬度的前提下,尽量采用预冷、分级冷却淬火或温淬火工艺。
(6)对精密复杂模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真空加热淬火和淬火后的深冷。
(7)对一些精密复杂的模具可采用预先热、时效热、调质氮化热来控制模具的精度。
(8)在修补模具砂眼、气孔、磨损等缺陷时,选用冷焊机等热影响小的修复设备以避免修补过程中变形的产生。
另外,正确的热工艺操作(如堵孔、绑孔、机械固定、适宜的加热方法、正确选择模具的冷却方向和在冷却介质中的运动方向等)和合理的回火热工艺也是减少精密复杂模具变形的有效措施。
由于根据工作需要而暂移地面盖板后,要有明显而牢固的标志和护拦,工作完成之后应立即将盖板复位,不允许长期敞口生产。停机时禁止向切废通道抛废。若要抛废,必须有人到剪下监护。剪机供电时,禁止靠近,检修前要确认电源、气源是否在停止状态。更换紧固工艺件时,设备必须处于停止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关闭流体和电力源。动态检查轧机、剪机时,一定要到检查人员与操作人员密切配合。远离传动部位,更不得将身体探到轧线内。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在跨国优势企业都力争通过科技创新把握未来钢铁工业工艺、技术、产品发展方向的竞争压力下,我国作为钢铁生产大国,也应努力成为世界钢铁工业 重要的创新驱动者,以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我国钢铁产业长期竞争优势。未来钢铁产业的技术进步,既需要支持,更离不企业自身的努力。应不断完善科研体制与激励机制,积极推动钢铁企业加强实验室、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引导钢铁企业结合 重大工程建设及 科技重大专项、 科技计划(专项)等,在战略性前沿冶金工艺、成套装备和关键产品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和标准;重点围绕钢结构、船舶海洋用钢、电工钢、汽车与轨道交通用钢等上下游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突破。
最新内容